科普教育

探索蘑菇背后的科学故事

2024-06-13

来源: 旅游公司 浏览量:1469
分享到: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一首魔性搞笑的儿歌应该已将所有人成功洗脑,但是这样的描述完全正确吗?有没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

近来,旅游公司以“来植物园找蘑菇!探索蘑菇背后的科学故事”为主题开展了3场次活动,对于研学小学员而言,这既是一场自然研学科考旅行,更是一场智慧与勇气的冒险。


走进植物园蘑菇王国,探索蘑菇的科学故事及生命奥秘从“蘑菇是植物还是动物?”、“蘑菇的结构?”、“蘑菇是怎么繁殖的?”等基础科学问题开讲,通过图片了解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蘑菇。课堂上还夹杂些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头上和脚上会不会长蘑菇?”、“竹笋、虫草是蘑菇吗?”.....小朋友们不由自主的被老师牵引到蘑菇世界,并激发出探索的欲望及学习的热情,接着学员们带上笔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一拜访植物园野生蘑菇君,并绘制一张植物园蘑菇家园图。

走进园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色彩绚丽却散发着恶臭的长得粗壮的细皱鬼笔,还有形态如同舌头一样的大树舌,长在樱花树上宛如一把把鲜红色的小扇子的血红栓菌……


户外探究环节中学员们还学习了解到蘑菇究竟有哪些特别的繁殖技能。如恶臭吸引、香味诱惑、火箭喷射、天女散花、自我溶解等五花八门的传播孢子的方式,让我们惊叹这了不起的生存智慧。


又一个问题来了,蘑菇吃什么“饭”长大?孩子们的答案可谓是天马行空。原来他们的食性分为腐生性、寄生型、共生型三种,“食谱”还特别丰富:吃木头、吃树叶、吃粪便、吃蘑菇、……

“不做’菇’勇者,预防蘑菇中毒”活动环节,辨别蘑菇是否有毒、每种毒菇中毒后的不同的症状,还邀请孩子们演绎出中毒后的表象,告诉他们民间流传的辨别方法不一定可靠,最好预防中毒的方式就是野外蘑菇不要吃,并且要根据科学依据来辨别。


最后,每个小朋友都带回一个菌菇包,回家持续对蘑菇进行观察、思考和记录。他们通过科学的正确引导,提高对自然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撰稿/邓静 编辑/余帆 编审/周岚


微信客服二维码

扫一扫加好友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