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建设就是要巩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就是要大幅提高生态承载力,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推进节能减排,大幅改善城乡生态环境。我省生态建设将步入新的轨道,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依据湖南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统筹布局生态建设内容,构筑生态安全网络体系,巩固生态安全屏障。
以洞庭湖为中心,以武陵—雪峰山、南岭、罗霄—幕阜山为构架,以湘、资、沅、澧为脉络,结合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原,构建了“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安全屏障。从而充分发挥了湿地及流域生态系统的洪水调蓄、气候调节、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充分发挥了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材及林下经济产品供给服务和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固碳释氧、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及珍稀动植物保护、景观文化感知等生态功能。
按照森林、湿地、农田、城市等生态系统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各生态系统的主体功能,提升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
今后对森林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是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重点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的重点是遏制湿地资源的退化,强化水质提升,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珍稀动植物资源。对农田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的重点是开展农田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和林网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生产力。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重点是增强城市生态承载力,保护城市关键的自然景观,大力推进城市绿化,构建城市绿地系统,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对世界自然遗产、国际重要湿地、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特定生态系统的保护,重点是控制人为干扰,实现零污染排放,保持原生植被和地质地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针对湖南城乡生态环境问题,积极推进生态建设的技术创新,发展绿色产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
要加快引进、研发和应用节能降耗、新能源开发、资源综合利用、重金属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优化重点流域的生态环境,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要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形成长株潭现代化城市生态群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西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湘南生态水源保护及产业承接区的空间布局。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培育林业特色优势产业、低碳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围绕《绿色湖南建设纲要》,定期发布全省生态环境监测和建设成就公报,普及和宣传生态建设知识,树立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建立健全省内重点区域生态环境、典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及次生环境问题监测和预警体系,定期发布公报,利用示范工程、文化载体和文化作品,加强对公众进行环境国情宣传和教育,倡导生态伦理道德,培养公民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财富观、生活观,引导健康的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还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和法律制度保障,完成绿色湖南的既定目标和任务,实现绿色崛起。